东营面孔丨“红豆奶奶”赵晓凤:55载理发路 15.8万颗红豆映初心
东营面孔丨“红豆奶奶”赵晓凤:55载理发路 15.8万颗红豆映初心
东营面孔丨“红豆奶奶”赵晓凤:55载理发路 15.8万颗红豆映初心“晓凤,又出去理发(lǐfà)(lǐfà)啊!”“晓凤大姐真是好人啊,坚持给居民义务理发这么多年。”在(zài)东营区辛店街道萃苑社区,居民见到赵晓凤时,总是热情地打着招呼。简短寒暄后,赵晓凤背起理发包,步履(bùlǚ)匆匆地赶往下一户需要上门服务的(de)居民家中。像这样的理发路,赵晓凤一走就是55年。
晓凤(xiǎofèng)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晓凤(zhàoxiǎofèng)(左一)为瘫痪卧床的老人理发。
居民(jūmín)口中的(de)赵晓凤,是东营区辛店街道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队长,如今已83岁高龄。1969年,她跟随(gēnsuí)丈夫来到胜利九二三厂(现胜利油田),插秧、锄草,整日在田间忙碌。一次偶然间,她发现石油工人们生活(shēnghuó)条件简陋(jiǎnlòu),头发长了也找不到地方修剪。于是,赵晓凤主动利用午休时间,在田埂上支起简易“理发摊”,为工友们理发。从那以后,剪刀、梳子、推子便成了她上工的必备工具(gōngjù),也正是从那时起,她踏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义务理发之路。
一次偶然(ǒurán)的(de)(de)(de)机会,赵晓凤注意到,自己(zìjǐ)家小区里有一些瘫痪在(zài)床的老人,头发总是不方便修剪。她想,为何不用好自己理发的本事,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上门服务(shàngménfúwù)呢?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,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。此后,为群众义务理发这件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事儿”,赵晓凤一干就是55年。55年间,近百把剪刀、推子在她手中用坏,她的爱心行程累计达16万公里,这数字背后,是数不清的付出与坚持。
晓凤义务理发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(fúwùduì)队长赵晓凤(右一)和社区工作人员为瘫痪卧床的老人理发。
为了让(ràng)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,经过多年实践,赵晓凤和团队整理出一本《困难群众上门理发记录本(jìlùběn)》。本子里,详细记录着社区所有出行不便居民的信息,服务频率、时间、下次预约(yùyuē)日期及(jí)志愿者安排,保证上门服务不落一人。给重病老人或病人理发,常常困难重重(kùnnánchóngchóng),赵晓凤有时得(dé)趴(pā)地上、跪地上,或是侧着身子、弯着腰,保持一个姿势长达个把钟头。面对病人家属的心疼,她总是笑着安慰:“我习惯了,越干越有劲,越干越年轻。”但她从未提及,长年累月不正确的理发姿势,早已让她的脊柱侧弯,手上常年贴着止痛膏,指头上满(shàngmǎn)是头发茬扎出的伤口。即便如此,她依然毫不在(zài)意,简单处理后,便开始为第二天的义务理发做准备。她说:“只要我活在这个世上,就一定把晓凤(bǎxiǎofèng)理发室的队伍带好,为那些老人和瘫痪(tānhuàn)的病人服务好。”
每次为居民理发,晓凤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就往(wǎng)瓶子里投一颗(yīkē)红豆,截至目前,积攒的红豆已有15.8万颗。
2011年(nián),辛店街道萃苑社区 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正式成立。自那以后,每为居民理一次(yīcì)发,志愿者就往瓶子里投一颗红豆,这一颗颗红豆,也成了奉献爱心的象征。截至目前,积攒的红豆已有15.8万颗,每一颗都承载着温暖与善意。赵晓凤的事迹感染了无数(wúshù)人,越来越多热心肠的人加入其中,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的规模不断壮大。如今,全市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已达20家,志愿者队伍扩充(kuòchōng)到300多人,服务范围辐射周边20多公里,服务内容也从(cóng)单纯的理发,扩展(kuòzhǎn)到矛盾(máodùn)调解、心理(xīnlǐ)疏导、临终关怀等多个领域。
多年(nián)来,“晓凤义务理发”的(de)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,只为(zhǐwèi)将雷锋精神传递给下一代。赵晓凤珍藏着一本纪念册,那是2018年胜利(shènglì)一小太阳花班54个孩子毕业时亲手制作赠予她的,她视若珍宝,常常拿出来与人分享。胜利六中(zhōng)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:“长大了,我也要加入晓凤义务理发志愿队,赵奶奶(nǎinǎi),您言传身教,我们(wǒmen)也会继续发扬雷锋精神。”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照片、读到这些(zhèxiē)稚嫩又真诚的文字,赵晓凤的脸上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眼中满是欣慰与希望。
从青丝到华发,55载光阴(guāngyīn)流转,赵晓凤用(zhàoxiǎofèngyòng)一把剪刀、一颗真心,在岁月的卷轴上镌刻下无声的坚守。她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,走到哪里,就把温暖和希望带到哪里,照亮他人(tārén),也温暖着这座城市。
(记者 王雪(wángxuě) 通讯员 王哲)

“晓凤,又出去理发(lǐfà)(lǐfà)啊!”“晓凤大姐真是好人啊,坚持给居民义务理发这么多年。”在(zài)东营区辛店街道萃苑社区,居民见到赵晓凤时,总是热情地打着招呼。简短寒暄后,赵晓凤背起理发包,步履(bùlǚ)匆匆地赶往下一户需要上门服务的(de)居民家中。像这样的理发路,赵晓凤一走就是55年。

晓凤(xiǎofèng)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晓凤(zhàoxiǎofèng)(左一)为瘫痪卧床的老人理发。
居民(jūmín)口中的(de)赵晓凤,是东营区辛店街道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队长,如今已83岁高龄。1969年,她跟随(gēnsuí)丈夫来到胜利九二三厂(现胜利油田),插秧、锄草,整日在田间忙碌。一次偶然间,她发现石油工人们生活(shēnghuó)条件简陋(jiǎnlòu),头发长了也找不到地方修剪。于是,赵晓凤主动利用午休时间,在田埂上支起简易“理发摊”,为工友们理发。从那以后,剪刀、梳子、推子便成了她上工的必备工具(gōngjù),也正是从那时起,她踏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义务理发之路。
一次偶然(ǒurán)的(de)(de)(de)机会,赵晓凤注意到,自己(zìjǐ)家小区里有一些瘫痪在(zài)床的老人,头发总是不方便修剪。她想,为何不用好自己理发的本事,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上门服务(shàngménfúwù)呢?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,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。此后,为群众义务理发这件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事儿”,赵晓凤一干就是55年。55年间,近百把剪刀、推子在她手中用坏,她的爱心行程累计达16万公里,这数字背后,是数不清的付出与坚持。

晓凤义务理发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(fúwùduì)队长赵晓凤(右一)和社区工作人员为瘫痪卧床的老人理发。
为了让(ràng)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,经过多年实践,赵晓凤和团队整理出一本《困难群众上门理发记录本(jìlùběn)》。本子里,详细记录着社区所有出行不便居民的信息,服务频率、时间、下次预约(yùyuē)日期及(jí)志愿者安排,保证上门服务不落一人。给重病老人或病人理发,常常困难重重(kùnnánchóngchóng),赵晓凤有时得(dé)趴(pā)地上、跪地上,或是侧着身子、弯着腰,保持一个姿势长达个把钟头。面对病人家属的心疼,她总是笑着安慰:“我习惯了,越干越有劲,越干越年轻。”但她从未提及,长年累月不正确的理发姿势,早已让她的脊柱侧弯,手上常年贴着止痛膏,指头上满(shàngmǎn)是头发茬扎出的伤口。即便如此,她依然毫不在(zài)意,简单处理后,便开始为第二天的义务理发做准备。她说:“只要我活在这个世上,就一定把晓凤(bǎxiǎofèng)理发室的队伍带好,为那些老人和瘫痪(tānhuàn)的病人服务好。”

每次为居民理发,晓凤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就往(wǎng)瓶子里投一颗(yīkē)红豆,截至目前,积攒的红豆已有15.8万颗。
2011年(nián),辛店街道萃苑社区 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正式成立。自那以后,每为居民理一次(yīcì)发,志愿者就往瓶子里投一颗红豆,这一颗颗红豆,也成了奉献爱心的象征。截至目前,积攒的红豆已有15.8万颗,每一颗都承载着温暖与善意。赵晓凤的事迹感染了无数(wúshù)人,越来越多热心肠的人加入其中,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的规模不断壮大。如今,全市“晓凤义务理发室”已达20家,志愿者队伍扩充(kuòchōng)到300多人,服务范围辐射周边20多公里,服务内容也从(cóng)单纯的理发,扩展(kuòzhǎn)到矛盾(máodùn)调解、心理(xīnlǐ)疏导、临终关怀等多个领域。
多年(nián)来,“晓凤义务理发”的(de)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,只为(zhǐwèi)将雷锋精神传递给下一代。赵晓凤珍藏着一本纪念册,那是2018年胜利(shènglì)一小太阳花班54个孩子毕业时亲手制作赠予她的,她视若珍宝,常常拿出来与人分享。胜利六中(zhōng)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:“长大了,我也要加入晓凤义务理发志愿队,赵奶奶(nǎinǎi),您言传身教,我们(wǒmen)也会继续发扬雷锋精神。”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照片、读到这些(zhèxiē)稚嫩又真诚的文字,赵晓凤的脸上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眼中满是欣慰与希望。
从青丝到华发,55载光阴(guāngyīn)流转,赵晓凤用(zhàoxiǎofèngyòng)一把剪刀、一颗真心,在岁月的卷轴上镌刻下无声的坚守。她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,走到哪里,就把温暖和希望带到哪里,照亮他人(tārén),也温暖着这座城市。
(记者 王雪(wángxuě) 通讯员 王哲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